立即下载
东洞庭湖西岸的巨变——华容农田水利建设的辉煌成就
2011-07-25 08:44:19 字号:

  华容,是东洞庭湖西岸的一座古城。藕池、调弦河贯穿县境。水系如辫,浊水环流,高水季节,波撼东南半壁,层山,矗立于“一碧万顷”之中。西绕墨山铺,经三封寺、鱼口、沙山、老插旗、过藕池河,沿杨林所至隆西下挖口。《风土记》载:“华容民滨湖为居,操渔舟者十之四五。”

  灾难深重 激励进取

  昔日的华容,江湖两患。民国6至11年,连续6年,堤垸尽溃,城内行舟。解放前夕,又溃25垸。其中200公里防洪大堤,从那时起残存仅半,66公里浪毁殆尽。由于风浪夹击,所有堤身遍体鳞伤。垸内墙倒屋毁,田土冲沙。占全县耕地面积50%的低洼农田,年年冬水,冷浸低产;占20%的依岗傍阜梯田,仅靠“大者四五亩,小者亩余或不及半亩”的300多处塘坝蓄水灌溉。大部分农田,仅能插一季中稻。湖区平原,普遍春浆缺水,四五递人力水车,翻河水浆田,到处可见。华容人民除饱受水旱灾害之苦外,钉螺密布,血吸虫病广泛蔓延,造成人畜大批死亡。长宁垸、八股沟、益稼、肖家垱,万户萧疏,景况凄凉。

  “和风甘雨,春满八百里洞庭。”1949年7月21日华容解放,在华容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人民投入了“修复溃垸,重建家园”的紧张战斗。继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流域、由不科学到科学的农田水利建设。

  防洪建设 飞速发展

  ——修补溃垸创伤到普遍加高培厚

  1949年冬,摆在刚刚建立的中共华容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面前的是一千孔百疮的破烂摊子,修复溃垸,重建家园的任务尤为艰巨。县政府为了适应这一特殊任务的需要,从省城聘来工程技术人员9人,还就地培训了农民技术员200多人,组织9个测量队,分赴各垸勘测溃口,绘制工程图。县委、政府采取以工代赈方式,调拨大米633万斤,组织全县人民堵口复堤,重建家园。高峰期上劳力58000人,一个冬春,完成大堤土方440万立方米。1950年,修复残废的和丰、善庆、鼎丰三垸,命名为新生大垸;修复澄江、宋家合、兔湖、三郎堰四垸,命名为人民大垸。之后,每年冬修安排一月以上的时间,加高培厚防洪大垸。至1990年春止,全县完成防洪土方1亿立方米。一线防洪大堤,全部符合抗御2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堤顶普遍加高2至3米,堤脚加宽40至60米。以地处北水前哨永固垸芝麻坪至朝纲堤段为例,1949年冬修前,该段堤顶高程为37.9米,堤面宽0.8米。1990年该堤高程已达40米,面宽8米,横断面较1949年增加40倍,往后,所有堤防的抗洪能力,更迅速增长。

  ——由清扫堤面障碍到治理明险隐患

  解放初期,防洪大堤上,房屋鳞次栉比;堤矮坡陡;荆棘竹丛生;大小私豆刂1600多处,95%以上为砖瓦木质结构,且坏损不堪;河堤两岸柴木结构的撇水矶制500多处;300多公里冲刷险段,内外夹水。根据这一严重的客观现实,县委、县政府采取了先急后缓,先易后难,一抓到底的办法,分期分批治理。

  50年代,每年夏汛、冬修前,清扫堤面障碍的群众运动,声势浩大;捣毁菜园,横扫树杂,拆屋迁坟,清挖隐患。历时三个冬春,共除掉树木90多万株,迁拆房屋3200多栋,清挖隐患2100多处,废砖瓦木豆刂800多座,砍削撇水矶制500多处。至70年代末,解放前的所有私豆刂全部废除,统一兴建了石质、钢筋混凝土闸管110座。并逐步实现了闸管保安月围化;闸门结构钢筋混凝土化;闸门提升机械化。全县堤坝,普遍用机械灌浆灭隐,成效显著。从1969年开始,分期用块石、混凝土预制件更换34公里湖堤的芦柴护坡。并营造了50至200米宽的绿树防风屏障。

  从1981年冬起,塔市驿五码口至洪山头的长江干堤,开始重点整治。荆江下车湾裁弯后,新沙洲和天字一号、陈家码口、新江进口,河势异变,崩岸加剧。1984年,华容长江护岸指挥所改成常设机构,加快了抛石护岸进程。目前,长江干堤堤面高程40米,面宽12米。断面超标,江岸稳定,“石山”固脚,巍然矗立。

  ——由小垸分散培修到堵河并垸合修

  1953年冬,堵塞藕池河东支之张家湾小河,并固福东、西垸为永固垸;1954年冬,堵塞西来庵、砚溪渡、六合垸小河,并天人合、六合垸于安济垸名安全垸;1955年冬,堵塞华容河之三封寺小河,并新济、太安、全赋垸为新太垸;1956年冬,堵塞上高桥、严家沟小河,并学惠、登瀛垸入新华垸;1959年冬,堵塞隆庆河和三岔河堵坝建闸。七年堵塞小河9条,缩短防洪大堤156公里。

  ——由人工低标准施工到科学化高质量培土

  1976年,新洲垸北堤角,开沟引洪放淤,两个汛期,临洞庭湖边岸的虾子湖低洼地区,平均积淤2米,大部分地区淤高达4.5米,淤高面积7500多亩。1983年汛期,敞废北堤巴垸,4000多米露沙的外脚土坑,普遍积淤0.5米。

  1978年汛期,团洲垸六五站堤外引洪沟,各淤长4100米,积淤宽300米,平均落淤0.3米以上。堤基增高,险堤摘帽。

  1979年,开始组建挖泥船吹填险工险段。东洞庭湖边岸的月牙湖、五七机埠、卫国闸上下等重点工段,已吹填得堤基高程35米以上的宽度100到250米。继而所有临湖大堤全面吹填。断面超标,块石护坡,绿柳环堤,显示洪能久安的坚强实力。

  1998年,雨骤风狂,江河横溢。洞庭湖和全国各地遭遇了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东洞庭湖超1954年最高洪水位1.45米(36.20~34.75米),高危水位持续两月以上。洪峰继踵,先后八次高峰逼境。通过科学指挥,“民兵围铁壁”,终能捷报频传,安全度过洪水关。

  除旧布新 改造自然

  ——“由水旱各别”的封建水规到流域性的综合治理

  1956年冬,开挖南山渠道,挖断南山山脉,串通东、西湖,充分发挥了东湖湖大蓄水多的自然优势。同时废除了北景港、花兰窖、罗帐湖排水闸,实现南水北排,使禹磐大垸的渍水改向由张家窖经华容河排六门闸,延长自流外排,时间一月以上。1966年冬,开挖北景港至三岔河跨四乡串五湖的北三干渠,把有名的渍水桶——兰草湖区域,变成了高产良田。1979年,兰草湖生产队,每户向国家贡献商品粮一万斤。双德垸东风渠开通后,黄丝垱湖的水流东湖;安合垸东风渠把六合垸串通,六合垸内湖变成了高产良田。1969年10月,中共湖南省委发出:“学新田,学安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三个冬春,华容垸区平原,开挖纵贯全垸上下游的主干渠25条,长169公里。例如新华垸,用三直六横,将6万亩农田,划成28中块,开挖分格干支渠216条,长120公里。实现东水西流,北水南灌;禹磐垸将9万亩农田,裁成48中块,挖主干渠64条,长325公里。目前湖区,田方路直,沟渠纵横,高低有闸,控制灵活。

  ——由兴建排灌主体型程到田间配套建设

  排灌骨架工程建成后,发挥了“挡得住,排得快,蓄得上,灌得来”的作用。因而田间建设,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群众运动。支渠划中块(300×500米),斗渠切丘块(20×820、40×50米)。中块上灌下排、排灌分家;丘块排灌合一、纵向两头均设小沟,两头灌水两头排。合丘平地时,“长方丘块顺势定,挖高填低逐丘平,绿肥切砖移再植,田面退还耕作层”;依山傍阜地区,“黄山垫底,表土还原,绿肥再植,春浆整平”。因而田园化建设,月新日异。内湖周围低洼田,将星罗棋布的渍水围子,并围合修大圈。筑高堤,撇客水,开内沟,沥浸水,分块装机,抽浸灌高田。田间沟渠畅通,高低配套完善。蓄排能联网,水能随着流。

  ——由建小型柴油机埠到大打电排歼灭战

  修内湖渍堤,装柴油机机埠,仍然无法除涝保收。中共湖南省委决定,从1964年冬起,大打湖区电排歼灭战,四个冬春,华容建35万伏变电站2处,35万伏高压输电线路12条,长27公里。安装单机55千瓦以上排渍为主的机埠33处,82台,功率10585千瓦。歼灭战之后,1974年冬起,一些集中排渍的中型以上机埠,相继建成。如花兰窖4×800千瓦、石山矶3×800千瓦;隆西的向东、团洲的团北、潘家的南堤拐均为8×155千瓦的集中排水机埠。“暴雨何愁渍,亢阳岂旱田。”激励了人们抗灾夺丰收的坚强信心。

  ——由修小塘小坝到建设机库塘联合工程体系

  东山地区,35米高程以上的山丘区面积共50万亩,由于山势不厚,自然蓄水潜力不大。为了解决这一特殊矛盾,除了1955年至1957年、1963年至1965年两次小型塘坝建设高潮外,1956年冬,始建第一座水库——佛寺坳小(二)型水库。后相继建成仙鹅寺、宝慈观小(一)型和中型水库。1969年冬,围山开渠道,湾湾建库塘,临湖装机埠,堤水上山岗。机库坝塘,长藤结瓜,以引增蓄,以盈补差。至1990年冬止,全县建塘坝港垱3500多处,水库59座。一次能蓄水6000多万立方米。临湖丘岗装单机55千瓦以上的排灌机埠76处,功率6000多千瓦。山湖交错地区,建平原水库9座,能为湖区春灌储水5000多万立方米。

  ——由单纯兴办农田水利到综合治理钉螺

  县境东南部,近400平方公里面积,滨临东洞庭湖西岸,水来水去,低洼湿地,有螺面积35万亩,垸内钉螺面积亦近万亩。县委和县政府,始终强调治水必须紧密结合灭螺。措施:一是土埋疫港。把长宁垸、益稼豆刂、锺家沟、摇橹港、青泥湾、黄家棚、朝天口、八股沟,列入首批灭螺重点。1955年冬,蔡兴垸的朱家拐、袁太湖地区的摇橹港,结合老港裁弯取直,用新土填平疫港2000多米。同时黄家棚、官州、八股沟,亦先后上劳力1万多人,填平疫港10条,长31公里。一些还须暂时利用的老沟老港,也结合疏洗水路而将沟底沟坡疫土作了清除移埋处理。1956年5月,《湖南日报》就此发表了《保卫人民健康,消灭血吸虫病》的社论。二是高围垦灭。1958年冬,围垦钱粮湖,总面积35万亩;1970年冬,落实中共中央[1970]02号消灭血吸虫病的文件精神,围垦“乌龟洲”,命名“702”围垦,后改为新洲垸,垦灭钉螺面积2.5万亩;同年冬,砖桥、东山上劳力3000人,围垦长宁垸外的西堤拐钉螺面积6000多亩;1972年,全县调民兵3000人,扩挽江洲桑场和白水湖,栽桑垦灭钉螺面积8000多亩;1977年冬,上劳力6万人,围垦月牙湖,垦灭钉螺面积7.5万亩。三是引洪放淤。钉螺怕浑水,浑水无钉螺。1976年冬,新洲垸在北堤角外,开沟引洪放淤,4个汛期,使虾子湖区的低洼草地,变成了高阜阳的芦苇山,目前钉螺已经绝迹。1987年,团洲垸的六五站引洪沟,成效亦很显著,建设湖口的钉螺疫区,变成了万亩芦苇的高产基地。

  发展创新 与时俱进

  “坚持两分法,更上一层楼。”华容人民,正万众一心,发挥自然优势,以长制短,变害为利。转化多水(6、7、8、9四个月多水)和少水(8个月严重缺水)的特殊矛盾,创建护城地区防洪确保大圈,治理华容河,七湖联网蓄水,高筑内湖溃堤,改造排水灌渠系,营建湖滨地区高洪保安宅基,策划桃花山麓,湖水山腰环流……

  一个全过程参与战斗的老水利工作者,回顾征程,逸兴水利,红旗招展。喧嚷处,汗融雪,气凌霄汉。动地银锄除旧迹,摇山铁臂驯涝旱。回天力,装点旧山河,从心愿。

  山湾库,溪水电。桥似栉,渠如辫。看田方路直,灌排连片。小艇横吞云梦土,长堤矗立洞庭岸。乐居安,玉宇小康家,洪无患。

来源:

作者:白端生

编辑:卜布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