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华容道就在华容县
2011-06-03 17:27:09 字号:

  这个华容县,就是现在的华容县,也是古代的华容县,始建于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北周建德七年(578)省华容入安南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析安南县原华容县境复置华容县至今。认为“今华容为汉华容之南乡”的历史地理专家或史书有两派:一派认为“今华容东北境(华容道位于此)为汉华容之南乡。”除了明万历《华容县志》和《岳阳纪略》持这一观点外,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标示今华容县东北境属两汉时期的荆州南郡。图中汉华容县虽没有标明边界,但荆州南郡南部只应是华容县,含今华容、石首、监利、岳阳市君山区等县、市、区,而南郡的南界已抵君山岛一线。一派认为“今华容县全境皆汉华容之南乡”。清康熙《湖广通志》载:“华容从西汉属南郡……自汉至今,惟唐一改名,未尝并省复立。”持这一观点的历史地理专家或史书还有清陈芳绩的《历代地理沿革表》、湖南理工大学校刊《云梦学刊》1990年刊登的岳阳市方志办副主任朱培高的《古今华容地域演变考》、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机关刊物《湖南地方志》1995年所登北京出版社文史编审马达的《读新编〈华容县志〉后》,和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段心惠的专著《华容县建置溯源》。

  因为曹操在华容县境走过的小道才叫华容道,今华容县又是汉华容县,华容道在今华容县境就不矛盾了。但是,人们还有一个疑问:华容县在长江之南,江陵(今荆州市)在江北,曹操及其随从骑兵从巴丘走湖北监利县境不更便捷吗? 不会!这里且不说华容道正位于巴丘至江陵的直线之上,而且巴丘至石首有近100公里丘岗、低山便于骑兵通过,就是江陵之南有长江阻隔,曹军人马同样可以乘船过江,更何况古长江的正流为南支经由今虎渡河一线。沱江为北支,从今枝江市区附近分流走今湖北监利县周老咀附近再至夏口(今武汉附近)与正流汇合。当时的沱江因冬枯竭夏泛流,叫做夏水,入长江正流口为夏口。后来南支淤塞减流,北沱逐渐增大,“南朝以后,夏水逐渐南移,取代了涌水的下游。涌水,在夏水东南(《荆江大堤志》。”《水经注》载:“[涌]水自夏水,南通于江,谓之涌口。” 主张长江南支为正流的史书很多。《尚书•禹贡》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指澧水),过九江(指洞庭湖)至于东陵(指巴陵)。”

  1989年出版的《荆江大堤志》对上述记载是肯定的:“历史上曾因此认定公元五世纪以前的长江主泓,是经虎渡河合澧水南注洞庭,再由城陵矶复汇入江的,而今天的荆江在那时不过是一条汊道而已。”清道光五年(1825)成书的《洞庭湖志》载该志总纂、六安州知府万年淳的《三江考》,文称:“江自枝江南,岐分为二,故县名枝江……南为外江,北为内江,禹时,外江为正流,内江为支流。”长江科学院水利专家罗海超在《长江水利论文集》(河海大学1989年出版)的《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历史演变和早期治理》一文中写道:“当时南江为干流,北江为沱,南江经由虎渡河下行汇入洞庭。”长江水利委员会专家席珍国在《在长江水利论文集》的《先秦时期长江流域开发治理史料考》一文中称:“长江正流曾合澧水入洞庭湖,今荆江一段即古荆江沱,是当时(指先秦时期)长江干流的北支。”关于南正和北沱互变江沱的具体时期,《荆江大堤志》作了具体的阐述:“至魏晋时期(220~420),自此荆江在石首境内始摆脱漫流状态,逐渐形成河床,其形态发展到南北朝时(420~589)已极为清晰。而这一时期监利东境的荆江河段,则依旧横穿云梦泽(指江汉平原境内),向东南方向漫流。到唐宋时期(618~1279),云梦泽完全解体,演变成星罗棋布的湖沼,自此监利县境内的荆江河床最后塑造完成。”

  综上所述,今荆江是冬竭夏流的季节性河流,赤壁大战时,夏水正值冬竭季节无法通行船舰,而正流自湖北枝江合澧水南下,因此华容县境内的华容道和江陵都在长江南支之北,曹操从巴丘至江陵,走华容县境内的华容道就不须过长江,而且路最近,宜马行。曹军不走这里又走哪里呢?

来源:

作者:李春阳

编辑:卜布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